文化IP解码视角下旅游者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田美玲, 方世明, 寇圆圆, 张弢

中国生态旅游 ›› 2024, Vol. 14 ›› Issue (5) : 980-993.

PDF(1484 KB)
PDF(1484 KB)
中国生态旅游 ›› 2024, Vol. 14 ›› Issue (5) : 980-993. DOI: 10.12342/zgstly.20240154 CSTR: 32078.14.zgstly.20240154
文化旅游

文化IP解码视角下旅游者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例

作者信息 +

The mechanism of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on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P decoding: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as an example

Author information +
文章历史 +

摘要

深化旅游者文化感知是强化其旅游实践过程中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运用文本挖掘、多元回归模型和扎根理论,识别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者文化感知的多元维度,检验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探究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1)旅游者文化感知具有文化符号感知、文化场景感知、历史遗迹感知、服务设施感知等多元表征,分别与文化IP解码层级中的文化内涵解码、文化价值解码、文化精神解码、文化空间解码互为逻辑对应关系;(2)旅游者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高度相关。旅游者文化感知解释变量可以细分为民族民俗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氛围、场景互动、历史事迹、遗址遗迹6个维度,各维度指标均对旅游者文化认同具有显著影响;(3)旅游者在文化感知过程中通过动机索引、感官体验、情境交融、感知升华4个阶段的层层递进,最终生成文化认同,文化认同具体表现为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是旅游者和文化互动的结果。研究补充了文化感知的分析视角,深化了文化感知-认同机制的理论认识,为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实践参考。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strengthen their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practice.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P decoding, using text mining and grounded theory, the paper identified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cultural perception of tourists in the Yangtze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constructed a theoretical model of cultural perception affecting cultural identity, and explored the mechanism of cultural perception affecting cultural ident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has multiple representations such as cultural symbol perception, cultural scenes perception, historical relics perception, and service facility perception, which are logically corresponding to the decoding of cultural connotations, cultural values, cultural spirits, and cultural spaces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IP decoding hierarchy, respectively. (2)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and cultural identity are highly correlated. The explanatory variables for tourist cultural perception can be subdivided into six dimensions: ethnic and folk culture, landscape architecture, cultural atmosphere, scene interaction, historical events, and historical ruins, and the indicators of each dimensio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ourist cultural identity. (3)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is generated through four procedural stages: motivation index, sensory experience, situational integration, and perceptual sublimation. Cultural identity is specifically manifested as value recognition and identity recognition, which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ourists and culture. The research has supplemented the analytical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erception, deepened the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of the cultural perception identity mechanism, and provided reference for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关键词

文化IP / 文化感知 / 文化认同 / 价值认同 / 身份认同 / 文旅融合 /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

Key words

cultural IP / cultural perception / cultural identity / value identity / identity /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 Yangtze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田美玲, 方世明, 寇圆圆, 张弢. 文化IP解码视角下旅游者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例[J]. 中国生态旅游, 2024, 14(5): 980-993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40154
Tian Meiling, Fang Shiming, Kou Yuanyuan, Zhang Tao. The mechanism of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on cultural ident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IP decoding: Taking the Yangtze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as an example[J]. ECOTOURISM, 2024, 14(5): 980-993 https://doi.org/10.12342/zgstly.20240154

1 引言

旅游者文化感知是影响其对旅游地文化认同的重要因素[1]。卡斯特[2]指出文化认同有三种机制:抵抗认同、合法认同和规划认同。段义孚[3]提出的恋地情结,强调了文化认同是对空间的认同,而非对人群的认同。学界长期关注旅游者文化感知对地方认同、价值感知对文化认同、文化感知对国家认同的作用机制,如从文化、景观、历史、人物等视角分析旅游者感知对地方认同的影响[4];从旅游者对文化遗产地的价值感知分析其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5],基于传统文化心理、文化记忆、具身体验以及文化基因等理论提出激发文化认同的多元理论研究范式(个体具身体验、集体记忆建构、文化基因激活、文化认同超有机体)[6],抑或探究语言景观的价值感知与文化认同的关系[7];以及通过文化内涵挖掘探寻国家认同的提升路径[8],分析文化遗产对国家认同的建构逻辑[9]等。已有研究普遍认为,文化感知主要包括承载文化内涵的文化符号(如民族民俗文化、景观建筑)、实现文化价值转换的文化场景(如文化氛围、互动场景)、唤起文化共鸣的历史遗迹(如历史事迹、遗址遗迹)等多维表征[10-11],但旅游地服务设施作为文化空间的呈现形式[12],其优劣程度也会间接影响旅游者对当地文化的感知度,从而影响文化认同的建构。因此,文化感知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文化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IP)是激发旅游者文化感知的重要因素。文化IP具有承载IP形象、表达故事内涵和彰显情感价值的功能[13],其价值内涵包括对文化符号系统结构意义的编码与解码、表征价值观念的文化认同和契合时代潮流的文化反思[14]。文化感知为文化IP解码提供前提条件,文化IP解码反过来促进旅游者文化感知的形成。因此,文化IP解码是解构文化感知多元表征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有研究分别从一个或几个维度对文化感知多元表征进行了有益探讨[15-16],但是缺乏从文化IP解码视角进行综合全面的分析研究。
作为体现“国家标志”和“民族文化”的在场形式[17],国家文化公园具有保护传承利用、文化教育、公共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科学研究等功能。国家文化公园需要通过旅游者的文化感知建构广泛的文化认同,以此来完成自身的文化输出和价值传播[18],这正是国家文化公园运行的逻辑源流之一[19]。鉴于此,文章选取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文化IP解码视角,深入剖析旅游者文化感知内在作用过程,建立文化认同主客互动分析框架,以期深化文化感知-认同机制的理论认识。

2 分析框架

文化认同是旅游者通过主客互动感知旅游地文化,不断创新自身文化谱系的过程[11],其中文化IP解码是解构文化感知多元表征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文章基于对“文化长江”超级IP解码逻辑的剖析,分析旅游者文化感知多元表征,建构文化认同主客互动分析框架(图1),探究旅游者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
图1 文化认同主客互动分析框架

Fig. 1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subject-object interaction in cultural identity

Full size|PPT slide

关于文化IP解码,王聃和郑杨[20]提出超级IP包含呈现形式、故事、普世元素和价值观4个层级的建构要素。呈现形式是承载IP形象的空间着力点,故事是挖掘IP文化内涵的一套完整的叙事结构,普世元素是激发人类精神共鸣的底层情感逻辑,价值观是引爆文化现象的核心能量。据此,文章从文化内涵(故事)、文化价值(价值观)、文化精神(普世元素)和文化空间(呈现形式)4个层级对文化长江进行解构,从而形成审美客体(长江)与审美主体(旅游者)之间的一套“编码-解码”机制。
(1)文化内涵解码。构建文化IP的核心是挖掘文化内涵,长江沿线的文化旅游资源是解码长江文化内涵的资源载体。长江天然的旅游吸引物,加以承载着人们特定精神期许的文化地域环境,强化了旅游者对文化内涵的理解,最终将形成特定族群共享的文化地理符号,构成长江独特的符号表征系统,从而通过旅游者的文化符号感知完成文化内涵解码。
(2)文化价值解码。长江的文化价值体现在对长江文化符号表征系统的商业转换中,旅游者在文化消费(节庆活动、文化体验等)过程中与资源客体进行主客互动,实现自身文化谱系创新和长江文化价值传播,将长江文化符号的系统价值转换为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
(3)文化精神解码。在特定历史时空,长江是华夏族群生产生活和交往交流的精神“索引”,体现为客体文化空间与主体文化记忆的相伴相生。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是长江文化符号系统在交错发展的地理空间内不断积累、深化和创新的文化场域,旅游者在此感受华夏族群的集体文化记忆和独特精神象征,从而唤起内心的流域想象与文化共鸣。
(4)文化空间解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空间的表达,需要通过旅游吸引物的消费过程,完成从地理空间的长江向文化旅游空间的长江的转换。其间需要相应推动要素的支撑,如资金、科技、交通和环境等,是消费者感知长江文化的空间基础。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概况

2022年1月,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式启动,建设范围包括长江经济带和长江干流区域共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23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据此,文章以长江沿线53个城市为研究范围,结合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名单,从长江文明溯源、遗产体验、风景揽胜、红色文化、安澜见证5个维度选取151个景区作为研究对象(表1)。
表1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感知景区列表

Tab. 1 List of cultural perception scenic spots in the Yangtze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维度 景区 意义
文明溯源(25个) 四川博物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十方堂邛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云南省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武汉自然博物馆、荆州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常德城头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沙铜官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长沙简牍博物馆;江西省博物馆、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安徽博物院、马鞍山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南京博物院、南京六朝博物馆、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阖闾城遗址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宁波河姆渡遗址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广富林文化遗址 探寻长江文明起源,汲取精神滋养和民族自信。
遗产体验(18个) 成都青城山景区、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丽江古城、昆明石林风景区;贵州赤水风景区、遵义海龙屯景区;重庆大足石刻、金佛山景区、五里坡国家自然保护区;湖北恩施唐崖土司城址;江西庐山世界地质公园;安徽黄山风景区、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江苏苏州园林、明孝陵;浙江杭州西湖景区、良渚古城遗址 感受世界遗产的秀丽风光与文化底蕴,增强文化感悟和文化自信。
风景揽胜(71个) 四川安仁古镇;云南玉龙雪山景区、普达措国家公园、世界园艺博览园;贵州织金洞世界地质公园、贵阳花溪青岩古镇、安顺黄果树大瀑布、安顺龙宫景区、毕节百里杜鹃景区;重庆白帝城·瞿塘峡景区、四面山景区、濯水景区、巫山小三峡-小小三峡、武隆喀斯特景区、酉阳桃花源景区、黑山谷风景区、云阳龙缸景区、阿依河景区;湖北武汉东湖景区、武汉黄陂木兰文化生态旅游区、宜昌三峡大坝-屈原故里景区、恩施神农溪纤夫文化景区、咸宁三国赤壁古战场景区、武汉黄鹤楼、宜昌三峡人家、宜昌长阳清江画廊、宜昌三峡大瀑布景区、恩施大峡谷景区、恩施腾龙洞景区、襄阳古隆中景区;湖南长沙市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长沙花明楼景区、岳阳楼-君山岛景区、常德桃花源旅游区;江西庐山西海景区、南昌滕王阁旅游区;安徽安庆天柱风景区、池州九华山、古徽州文化旅游区、合肥三河古镇景区、马鞍山长江采石矶文化生态旅游区;江苏苏州吴中太湖景区、苏州同里古镇景区、苏州金鸡湖景区、苏州周庄古镇、苏州沙家浜·虞山尚湖景区、南京钟山风景名胜区、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扬州瘦西湖风景区、无锡鼋头渚景区、无锡影视基地、无锡灵山景区、无锡惠山古镇、常州环球恐龙城、常州天目湖景区、常州中国春秋淹城旅游区、南通濠河旅游区、泰州溱湖景区、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景区、镇江句容茅山景区;浙江舟山普陀山风景区、杭州千岛湖风景区、嘉兴乌镇、宁波天一阁·月湖景区、宁波溪口-滕头旅游景区、杭州西溪湿地、湖州南浔古镇、嘉兴西塘古镇景区;上海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上海野生动物园、上海科技馆 自然景观在华夏文明进程中,同样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生成相应的文化认同[22]。通过游览长江沿线国家5A级旅游景区,体会自然与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23]
红色文化(22个) 云南楚雄州红军横渡金沙江渡口、昭通扎西会议纪念馆;贵州遵义会议纪念馆、娄山关景区、四渡赤水纪念馆;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红岩魂陈列馆、刘伯承纪念馆、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邱少云烈士纪念馆;湖北辛亥革命博物院、八七会议纪念馆、毛泽东旧居及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纪念馆、红安县黄麻起义和鄂豫皖苏区革命烈士陵园;湖南花明楼刘少奇故居和纪念馆;江西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安徽合肥渡江战役纪念馆;江苏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常熟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南京渡江胜利纪念馆、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浙江嘉兴南湖风景名胜区、绍兴鲁迅故居及纪念馆;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共二大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 通过参观长江沿线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回溯红色历史征程,感悟初心使命,汲取前进力量。
安澜见证(15个) 四川都江堰;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长寿湖旅游区、龙水湖风景区;湖北三峡水利枢纽、葛洲坝水利枢纽;江西潦河灌区;安徽渔梁坝;江苏江都水利枢纽、兴化垛田灌排工程体系、里运河-高邮灌区;浙江中国水利博物馆、诸暨桔槔井灌工程、宁波它山堰;上海松江生态水利风景区 以重大水利工程和治水实践为载体,见证长江安澜、百姓安居、生态优良的美好画卷。
注:各省文化公园用分号区分。

3.2 研究方法

(1)文本挖掘。文本挖掘通过语义分析、神经网络、逻辑推理等多种智能化算法,实现对非结构化文本资料的定量识别和提取。文章通过文本挖掘获取旅游者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感知的完整信息。
(2)多元回归分析。文章选取固定效应多元回归模型实证检验旅游者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的关系。稳健性分析选取广义矩估计(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s, GMM)的半参数估计方法。该方法具有一致性、有效性和渐近性等统计学优点,并且可以有效减少最小二乘法估计中内生性和序列相关等对实证结果的干扰。
(3)扎根理论。1967年,Glaser和Strauss[21]提出扎根理论,它是一种开放性的、强调理论敏感性的研究方法。通过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性编码3个阶段的归纳比较,自下而上完成原始文本的概念化、范畴化和理论化分析,最终建构实质理论。文章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旅游者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理论化过程。

3.3 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携程和马蜂窝2大主流在线旅游网站,以表1中151个景区为检索词,通过八爪鱼软件抓取近5年(2019—2023年)258 865条景区点评,筛选与文化相关的有效信息共6 500条作为原始研究数据,并从中选取1/10用作理论饱和度检验;然后运用ROST CM 6软件进行文本挖掘,使用“社会网络和语义网络分析”模块提取与文化感知相关的高频词,以排名前500的高频词为基础,分析旅游者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化感知的多元特征。
在实证检验文化感知和文化认同的关系之前,课题组根据旅游者文化感知维度设计问卷,于2024年3—5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1个景区旅游者进行实地调研,共发放问卷576份,有效回收513份,有效率为89%。参考黄和平和邴振华[4]的研究,根据问卷调研结果进行等级划分并赋值(感知强度划分为一般、强、很强3个等级,分别赋值1、3、5分),以同等级评价数量占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评价总数量的比例为权重,计算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旅游者文化感知强度的加权均值,然后基于问卷调研结果计算旅游者文化认同的加权均值(根据5位旅游地理和文化地理领域专家意见确定指标权重)。

4 结果与分析

4.1 文化感知多元表征

文本挖掘结果显示,旅游者文化感知可以表征为文化符号感知、文化场景感知、历史遗迹感知和服务设施感知4个维度(表2),与前面文化IP解码层级呈逻辑对应关系。
表2 旅游者文化感知维度划分

Tab. 2 Classification of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dimensions

集群 感知维度 表征含义 高频词示例 文化IP解码
集群1 文化符号感知 民族民俗文化、景观建筑 纤夫文化、三峡人家、古镇、峡谷、瀑布、长江、庐山、滕王阁、黄鹤楼、水利枢纽 文化内涵解码
集群2 文化场景感知 文化氛围、互动场景 旅游节、互动、竹竿舞、鹊桥会、值得、性价比高、体验、特色、感受、壮观、震撼 文化价值解码
集群3 历史遗迹感知 历史事迹、遗址遗迹 考古遗址、博物馆、土司城、烈士陵园、英雄、华夏、屈原、文物、著名、敬佩、故事、态度、感动 文化精神解码
集群4 服务设施感知 服务质量、配套设施、
交通条件
方便、门票、时间、环境、小时、服务、
免费、交通、酒店、设施
文化空间解码
(1)文化符号感知-文化内涵解码。文化符号感知(集群1)由民族民俗文化和景观建筑2个方面表征,旅游者通过游览“三峡人家、古镇、博物馆、瀑布”等旅游资源,受承载着人们特定精神期许的文化地域环境的影响,感受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而与特定族群共享的文化地理符号产生共情。
(2)文化场景感知-文化价值解码。文化场景感知(集群2)由文化氛围和互动场景2个方面表征,旅游者通过具身参与“旅游节、鹊桥会”等文化消费活动,产生“震撼、壮观、性价比高”等切身感受,该过程是对旅游地文化价值的积极认同和有效传播,从而创新旅游者自身文化谱系,将长江文化符号的系统价值转换为个体的文化身份认同。
(3)历史遗迹感知-文化精神解码。历史遗迹感知(集群3)由历史事迹、遗址遗迹2个方面表征,旅游者通过参观长江特有的“文物、遗址、故事”等人文资源,感受特定历史时期华夏族群的集体文化记忆和独特精神象征,最终以“华夏、敬佩、感动”等高频词抒发感叹,从而唤起内心的精神感应与文化共鸣。
(4)服务设施感知-文化空间解码。服务设施感知(集群4)由配套设施、服务质量、交通条件3个方面表征,“方便、环境、服务、酒店、交通”等高频词体现了旅游者对旅游地空间要素的感知,这些空间要素为旅游者更好的体验与感受长江文化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者积极文化认同的建构。

4.2 文化感知影响文化认同的实证检验

根据前文计算结果,旅游者文化感知强度加权均值较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其文化认同加权均值也较高,即旅游者文化感知强度和文化认同程度在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趋势变化较为一致(图2)。因而提出假设H1:旅游者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生成具有重要正向影响。
图2 旅游者文化感知强度和文化认同加权均值趋势变化

Fig. 2 Trend changes in the weighted mean of tourist’ cultural perception intensity and cultural identity

Full size|PPT slide

首先,通过方差膨胀因子(Variance Inflation Factor,VIF)检验、Hadri LM(Lagrange Multiplier)检验确定模型的有效性;然后,通过F检验、Hausman检验,确定选用固定效应模型(个体时间双固定),探究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的关系。根据以上高频词分析,将服务质量、配套设施、交通条件作为控制变量,从民族民俗文化、景观建筑、文化氛围、互动场景、历史事迹、遗址遗迹6个维度对旅游者文化感知与文化认同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表3)。实证结果表明,旅游者文化感知各维度对文化认同的生成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H1成立。普通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9个变量中除交通条件在5%水平上显著外,其他8个变量均在1%水平上高度显著,说明文本挖掘提取的信息对识别旅游者文化感知维度积极有效。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4个模型中仅有个别变量存在回归差异,其中,交通条件在OLS模型和对数OLS模型中不显著,场景互动在OLS模型中不显著,其他变量与普通固定效应模型仅存在显著性水平的差异,说明实证结果稳健可靠。
表3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旅游者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影响分析

Tab. 3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on cultural ident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旅游者文化感知
特征维度
普通固定效应
面板模型
稳健性检验
OLS模型 对数固定效应模型 对数OLS模型 广义矩(XTGMM)模型
解释
变量
民族民俗文化 0.478***
(0.034)
0.517***
(0.042)
0.425***
(0.031)
0.469***
(0.038)
0.506***
(0.044)
景观建筑 0.266***
(0.031)
0.310***
(0.038)
0.267***
(0.029)
0.244***
(0.036)
0.240***
(0.036)
文化氛围 0.150***
(0.032)
0.224***
(0.043)
0.142***
(0.026)
0.143***
(0.039)
0.142***
(0.036)
场景互动 0.091***
(0.026)
0.042
(0.032)
0.092***
(0.025)
0.073**
(0.035)
0.074**
(0.037)
历史事迹 0.316***
(0.037)
0.276***
(0.046)
0.312***
(0.033)
0.238***
(0.040)
0.237***
(0.034)
遗址遗迹 0.091***
(0.029)
0.066*
(0.035)
0.091***
(0.028)
0.186***
(0.037)
0.187***
(0.047)
控制
变量
配套设施 0.135***
(0.026)
0.183***
(0.032)
0.136***
(0.027)
0.193***
(0.033)
0.019***
(0.034)
服务质量 0.057***
(0.020)
0.091***
(0.026)
0.057*
(0.034)
0.083***
(0.029)
0.084*
(0.045)
交通条件 0.064**
(0.027)
0.041
(0.030)
0.060**
(0.025)
0.042
(0.034)
0.043*
(0.036)
拟合优度R2 0.823 0.814 0.823 0.748 0.889
注:*表示p<10%,**表示p<5%,***表示p<1%;括号内数值表示各变量的标准误。

4.3 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

4.3.1 文化感知过程编码

(1)开放式编码。一是概念化,通过仔细阅读和分析原始文本,严格贴近材料进行文本解构。在2次独立性编码以及若干次对比修正后,提出215个概念。二是范畴化,通过分析不同概念的内在意义及外在逻辑,将其归类为16个范畴(表4)。
表4 开放式编码示例

Tab. 4 Examples of open coding

原始语句 概念化 范畴化
慕名而来,说实话,如果不是对考古特别感兴趣的话,真的性价比不高,好在我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慕名而来 内动力
我一般不是很喜欢去纪念馆,但是朋友喜欢去。 朋友喜欢 外动力
从遵义去娄山关,早上9:00坐火车到桐梓,下午6:30坐火车回来,路费10块钱不到。 交通便利 中间条件
有很多值得一看的精品,光是传说中的太阳神鸟就让人不虚此行。 值得一看 视觉
有了讲解,参观起来更深入,值得一去。 导游讲解 听觉
午后的阳光洒在脸上,风轻柔地滑过指尖,被这片刻的宁静包裹全身。 包裹全身 触觉
武汉东湖面积全国最大,夏季荷花盛开,芬芳四溢。 芬芳四溢 嗅觉
东湖的莲藕和鱼,味道真的是绝美! 味道绝美 味觉
沙家浜、芦苇荡、阿庆嫂、汤司令,都是故事啊 故事感慨 触景生情
渡江战役纪念馆呈现了当年渡江战役的情形,让人肃然起敬。 肃然起敬 与境共情
了解了金沙和三星堆的关系,期待解锁蜀国文明的更多秘密。 期待更多 持续长情
风光好一般,但历史价值大,懂的人去。 懂的人去 感知基础
三峡人家“鹊桥会”是最好玩的一处互动表演,许多游客争抢绣球,争当三峡新郎。绝对值得推荐! 互动表演 场景互动
城市的本质是诗意般栖居,美丽安静的东湖是武汉的集体记忆。 集体记忆 记忆联想
中国的三峡,世界超级工程! 价值突出 价值认同
痘姆古陶传承人程柏全一句“我已在这里等了你六千年”,让我们万分感动,用指尖触摸历史传承,与六千年华夏文明心神对话。 华夏文明 身份认同
(2)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对开放式编码中的范畴进一步分析归类,形成主范畴的过程。文章根据16个范畴间的逻辑关系和语义关系进行归类总结,最终形成5个主范畴(表5)。
表5 主范畴及对应范畴

Tab. 5 Main domains and corresponding categories

主范畴 对应范畴 涉及概念举例 主范畴 对应范畴 涉及概念举例
动机
索引
内动力 慕名而来、种草很久、参观学习 情境
交融
触景生情 震撼、惊艳、遗憾、惋惜
外动力 朋友喜欢、闻名遐迩、媒体宣传 与境共情 肃然起敬、感同身受、厚重的自然和人文氛围
中间条件 交通便利、门票半价、假期 持续长情 期待更多、还会再来、持续关注
感官
体验
视觉 景色宜人、名胜古迹、舞蹈表演、灯光秀 感知
升华
感知基础 懂的人去会更有意思、缺乏相关文化知识
听觉 导游讲解、吟唱诗歌、编钟 场景互动 互动表演、沉浸式演出、印象深刻、
cosplay
触觉 大自然、包裹全身、夜游 记忆联想 集体记忆、童年往事、文化记忆、超出想象
嗅觉 芬芳四溢、空气清新、烧烤街 文化
认同
价值认同 价值突出、核心价值、值得肯定
味觉 当地美食、黄酒 身份认同 民族传统文化、华夏文明、国家象征
(3)选择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是进一步凝练主范畴,找出核心范畴,串成旅游者文化感知作用于文化认同的“故事线”。文章的核心范畴是“旅游者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因此主范畴间的结构关系为:旅游者在动机索引下产生感官体验和情境交融等实际行动,促使情感和认知在身心交互中得到升华,从而生成动机索引的最终结果文化认同(图3)。故事线可以描述为:旅游者在内动力(内心需求)、外动力(外界作用)和中间条件(收入、闲暇时间、交通条件等)的驱动下,前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这一文化旅游场域,通过身体五官在文化情境中的“感官体验”,引发在场的触景生情、与境共情以及离场后的持续长情等一系列“情境交融”行为,从而在身心交互中得到情感和认知的升华,最终建构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认同。
图3 主范畴间关系结构

Fig. 3 Structure diagram of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in domains

Full size|PPT slide

4.3.2 模型建构与分析

对留存的650条景区点评作饱和度检验,未发现新的范畴及概念,表明本次编码已达到理论饱和。因此,以核心范畴和故事线为依据,结合后现代心理学的内容和特征[24-25],从4个过程性阶段和1个终极阶段分析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图4)。
图4 旅游者文化感知对文化认同的作用机理

Fig. 4 The mechanism of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on cultural identity

Full size|PPT slide

(1)文化感知萌芽阶段:动机索引
后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动机、需求、价值等内部心理现象是引发个体行为的源头[24]。旅游动机这一心理现象存在于旅游者文化感知的萌芽阶段,对建构文化认同这一个体行为具有索引和推动作用。旅游动力包括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26]。如果旅游者受内动力驱使而主动出游,会更有利于旅游地文化认同的建构,如“专程去听了编钟演奏,直观地感受到《红楼梦》里所说的‘钟鼎之家’是怎么回事”,旅游者通过对编钟这一文化符号(集群1)的感知,引发历史共鸣,完成文化内涵解码,达成对旅游地的文化认同。如果是受朋友、宣传等外界刺激而被动出行的旅游者,则对文化认同的影响相对较小,如“网上宣传得很好,真的来了感觉很一般”,这表明旅游者受媒体宣传而出行有时会产生感知落差,不利于对旅游地文化认同的建构。同时,交通条件、闲暇时间、经济环境等中间条件,对文化认同也会产生正面或负面影响,如“景区还是蛮成熟的,交通、指南等都很清晰,景点都有吃的”,交通、服务设施等便利的中间条件(集群4)会增加旅游者的好感度,对文化认同的建构产生正面影响。
(2)文化感知初级阶段:感官体验
感官体验是主客互动的外在方式。后现代心理学强调知识特别是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感知不是客观方法“发现”的,而是通过人的社会生活体验“发明”的[25]。旅游者通过身体五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的作用,引发对特色文化符号、文化价值的感知、判断和认同。如 “看到周围的崇山峻岭,感叹自然的雄壮、革命者的英勇”(集群3),“再听听讲解,真的觉得那段历史辉煌而又艰辛”,旅游者通过视觉结合听觉触发内心对革命精神的感叹,产生文化共鸣,完成文化精神解码。再如“杂酱干拌面非常好吃”、“十月的南京桂花香满全城”,美好的味觉和嗅觉体验会提升旅游者对旅游地的好感度和认同感。可见,身体感官的综合出场,打开了旅游者文化感知作用于文化认同的通道,让身体参与和情境感知互通有无,从而实现旅游者自我意义的认知和对旅游地文化价值的认同。
(3)文化感知中级阶段:情境交融
后现代心理学注重探讨人的心理、行为与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强调主体与客体相统一[24]。情境交融是主客互动的内在方式,表现为旅游者内心情感与文化环境的互动融合。旅游者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逐渐与旅游地产生情感联结(触景生情),继而随着认知的深化而产生情感依恋与文化共鸣(与境共情),最终形成身体离场后的情感延续(持续长情)。情境交融是深化旅游者情感和认知的有效途径,对旅游地文化认同的建构具有重要影响。
触景生情。情感是身体与情境的联结者,通过感官体验的投射,旅游者在身心交互中感受多元文化表征。既有“自豪”、“敬佩”等积极情感,也有“遗憾”、“可惜”等消极情绪,但是积极情感可以缓解消极情绪,提高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评价和认知。如“人确实太多了,但架不住美呀,长江三峡果然不虚此行”,旅游者通过感知“长江三峡”这一旅游资源符号(集群1),触发积极情感,调节文化认同。
与境共情。共情是旅游者在感同身受后与所处情境达成的情感共鸣。如“经过5.4 m的高差进入大厅,引领观众完成了从喧嚣、宁静,到思考的心理体验”,旅游者通过一系列心理体验和情感建构,感受到“革命达到巅峰时刻的无尽荣耀”,完成文化精神解码(集群3)。
持续长情。触景生情和与境共情,让旅游者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之间形成了紧密的情感联结,进而促使旅游者产生后续的期许、关注、重游等持续意义的情感输出。如“拈花湾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下次夜景拍摄已提上日程”,旅游者在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而预先动机又未完全达成的情况下,会表达出强烈的重游意愿。然而,当预期与实际感知不符时,旅游者可能会建立新的期待阈值,如“期待能够有所改进,别枉费了这好山好水”。因此,旅游者从刚刚步入景区的触景生情,到沉醉其中的与境共情,再到情到浓时的持续长情,将形成一个连绵、完整的文化感知过程,进而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文化认同过程。
(4)文化感知高级阶段:感知升华
后现代心理学强调人的“精神实在”(意识和心理)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建构的[25]。持续有效的主客互动将激发旅游者整体感知的螺旋式上升,这种感知升华正是建构文化认同(精神实在)的核心所在。但是感知升华需要旅游者具备一定的感知基础、与旅游地之间的场景互动,同时伴随着情境交融后的记忆联想。
感知基础。旅游者自身的知识储备及兴趣爱好,是其深入感知长江文化并与之共鸣的基础。如“南京博物院藏品丰富,这种景点是有一定文化门槛的,当然对于我这种酷爱文物的人简直是饕餮盛宴。”可见,旅游者的知识储备越丰富,文化感知越强烈,便更容易获得新的感知体验。
场景互动。旅游者与旅游资源、文化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其真实完整地感受当地文化的有效方式,即使感知基础不足的旅游者,通过这种主客互动也能加深对旅游地的了解,从而积极建构文化认同。如“三峡人家鹊桥会”,旅游者通过“争抢绣球,争当三峡新郎”等互动活动(集群2),具身感受巴楚文化,产生“绝对值得推荐”等强烈的文化认同,完成了文化长江之价值解码。
记忆联想。特定的文化场域往往会唤醒旅游者的某些记忆,夹杂着记忆片段的文化体验将引发旅游者对旅游地的联想,承载着记忆和联想的文化感知将直接影响文化认同的生成。如“识得岳阳楼还是从中学课本,现在终于有机会亲临感受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旷世绝笔所抒情景”,旅游者通过岳阳楼记忆与现实的碰撞,激发了“不愧是天下第一楼”的感叹,完成文化长江之精神解码(集群3),达成积极的文化认同。
(5)文化感知终极阶段:文化认同
旅游者通过文化感知的层层递进,最终从价值认同和身份认同2方面生成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认同。
价值认同。价值认同是旅游者在多元化感知和辩证式思维后,对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历史遗迹、景观形象等形成的积极性情感与肯定性评价。例如,通过游览“青岩古镇”、“明孝陵”、“中山陵”等景点,激发了旅游者“不愧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砖雕、石雕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学习先生的革命精神!天下为公”等文化共鸣,最终以“震撼”、“了不起”、“感动”等评价用词表达了对长江文化的积极认同。可见,旅游者通过文化内涵解码(集群1)、文化价值解码(集群2)、文化精神解码(集群3)深化了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认同。
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指旅游者在文化感知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等情感。例如,旅游者通过感知“湖北省博物馆厚重的长江文化”、“上海博物馆华夏文明的流转和传承”,激发了内心对“长江文化”、“华夏文明”的崇敬和赞赏之情,形成了对国家和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研究发现,文化IP解码层级与文化感知维度呈逻辑对应关系,旅游者文化认同的生成是一个多阶段、综合性的主客互动过程。
(1)“文化长江”超级IP的解码层级包括文化内涵解码、文化价值解码、文化精神解码和文化空间解码,分别对应于旅游者文化感知中的文化符号感知、文化场景感知、历史遗迹感知和服务设施感知。文化感知为文化IP解码提供前提条件,文化IP解码反过来促进旅游者文化感知的形成。
(2)旅游者文化感知各维度指标均对旅游者文化认同具有显著影响。旅游者通过动机索引、感官体验、情境交融、感知升华4个过程性阶段,生成文化感知的终极阶段—文化认同。动机索引是文化感知的萌芽阶段,感官体验和情境交融分别是主客互动的外在和内在方式,感知升华是核心阶段,旅游者通过文化共鸣和认知更新,最终生成对旅游地的文化认同。
(3)文化认同是旅游者和文化长江主客互动的结果。旅游者通过具身感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厚重的文化底蕴、灿烂的华夏文明,将抽象价值升华为情感共鸣,生成对文化长江的价值肯定以及个体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归属感。所以,主客互动是去“蔽”的过程,旅游者通过直观的感官体验和具身互动来感知被“遮蔽”的难以理解的文化价值;文化认同则是去“蔽”的结果,旅游者通过积极有效的文化感知形成最终的文化共鸣和价值认同。

5.2 讨论

文章以文化IP解码为切口,深入剖析旅游者文化感知的动态、多元表征,补充了文化感知的分析视角,促进了文化感知-认同机制的多维度、深层次发展。选取“文化长江”这一典型的中国文化IP,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当下发展情境更契合,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建。
文章亦存在一定局限性。一是扎根理论虽有其灵活性,但研究者的价值取向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过程,并且数据和编码的饱和标准很难把握,需要研究者具备丰富的经验、辛勤的工作、高度的敏感性和创造力。二是样本选择上有一定地域性局限,研究结果对其他地区或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者的适用性和推广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在海德格尔看来抽象价值都是“蔽”[27]。文章认为,不同的旅游者认知基础不同,如国内外旅游者文化背景悬殊较大,或者不住在长江流域的旅游者对长江的感触可能较少,然而通过积极有效的主客互动,旅游者在经历了完整的文化感知作用过程后,将原本抽象的文化价值去“蔽”化,使最本真的长江文化显现出来并为旅游者所感知和感动,即完成从抽象价值向情感价值的升华,则终将建构文化认同。因此,未来研究需扩大样本范围,涵盖不同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的旅游者,以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稳健性和普适性。
文化认同的生成是一个综合复杂的过程,需要积极关注主客互动作用。一是深入剖析旅游者(主体)多元的文化感知方式,加强对旅游地文化感知符号(客体)的解构,强化数智化与地方文化生态的耦合,在叠加具体文化情境的过程中创新主体文化认同生成路径,提升主客互动的有效性;二是注重“文化”与“人”的价值传递过程,抓住旅游者的价值感知需求,与新质消费力和新潮生活力相契合,打造“旅游者需求-文化契合-旅游者满意-价值感知”的循环价值传递链,深化文化认同的建构。

参考文献

[1]
Packer J, Ballantyne R, Uzzell D. Interpreting war heritage: Impacts of Anzac museum and battlefield visits on Australians’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 ident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9, 76: 105-116.
[2]
曼纽尔·卡斯特. 认同的力量[M]. 曹荣湘, 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Manuel C. The Power of Identity[M]. Cao Rongxiang, trans trans. Beijing: Social Scienc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06.]
[3]
段义孚. 恋地情结[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9.
[Tuan Yifu. Topophilia: Study of Environmental Perception, Attitudes and Values[M].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ress, 2019.]
[4]
黄和平, 邴振华. 民宿文化微空间的游客感知多维分异与地方认同研究: 以上海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21, 40(7): 2066-2085.
[Huang Heping, Bing Zhenhua. Study on the multi-dimensional differentiation of tourists’ cultural perception and local identity in homestay micro-space: Take Shanghai as an example[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1, 40(7): 2066-2085.]
[5]
何银春, 张慧仪, 曾斌丹, 等. 文化遗产地游客价值感知对遗产认同的作用机理研究[J]. 旅游学刊, 2023, 38(12): 71-85.
[He Yinchun, Zhang Huiyi, Zeng Bindan, et al. Mechanism of tourists’ value perception on heritage identity in cultural heritage sites[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12): 71-85.]
[6]
戴靖怡, 黄潇婷, 孙晋坤. 自然景观激发文化认同的多元理论研究范式: 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标志性自然景观为例[J]. 民俗研究, 2023(2): 5-10, 157.
[Dai Jingyi, Huang Xiaoting, Sun Jinkun. Multi-theoretical research paradigms of natural landscape stimulating cultural identity: Taking the iconic natural landscape of the Yellow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as an example[J]. Folklore Studies, 2023(2): 5-10, 157.]
[7]
魏超, 肖学宏, 徐红罡. 国际旅游地的游客旅游者与居民对语言景观的感知与认同: 以泰国曼谷和清迈为例[J]. 世界地理研究, 2024, 33(7): 33-45.
[Wei Chao, Xiao Xuehong, Xu Honggang. The percep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linguistic landscape among tourists and residents in international tourism destinations: A case study of Bangkok and Chiang Mai, Thailand[J].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4, 33(7): 33-45.]
[8]
戴俊骋. 国家文化公园研究的路径分析[J]. 旅游学刊, 2023, 38(6): 40-51.
[Dai Juncheng. Path analysis of national cultural park research[J]. Tourism Tribune, 2023, 38(6): 40-51.]
[9]
安倬霖, 周尚意. 文化遗产如何建构国家认同? 基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案例分析[J]. 中国生态旅游, 2023, 13(3): 408-419.
[An Zhuolin, Zhou Shangyi. How to construct national identity based on cultural heritages? A case study of the Grand Canal National Culture Park[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3, 13(3): 408-419.]
[10]
Chen S Y, Meng B, Liu N, et al. Cultural percep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locks of Beijing based on weibo photos[J]. Land, 2022, 11(4): 495.
[11]
王兆峰, 黄曼丽.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遗产地旅游者角色认同与实践研究[J]. 人文地理, 2023, 38(4): 45-54.
[Wang Zhaofeng, Huang Manli. Research on the role identification and practice of tourists in the red heritage sites of the Long March National Cultural Park[J]. Human Geography, 2023, 38(4): 45-54.]
[12]
杨兴柱, 苏云清, 周玲, 等. 场域理论视角下城市文化空间旅游化的特征与机制: 以合柴1972工业记忆小镇为例[J]. 旅游学刊, 2024, 39(7): 54-70.
[Yang Xingzhu, Su Yunqing, Zhou Ling,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 of urban cultural space tourismification based on field theory: A case study of Hechai 1972 Industrial Memory Town[J]. Tourism Tribune, 2024, 39(7): 54-70.]
[13]
向勇, 白晓晴. 新常态下文化产业IP开发的受众定位和价值演进[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54(1): 123-132.
[Xiang Yong, Bai Xiaoqing. The value evolution of IP development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under the new normal[J]. 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2017, 54(1): 123-132.]
[14]
冯月季, 李菁. 打造国家文化符号: 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国传统文化IP的价值建构[J]. 中国编辑, 2019(9): 33-37.
[Feng Yueji, Li Jing. Creating national cultural symbols: Value construction of 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J]. Chinese Editors Journal, 2019(9): 33-37.]
[15]
王林生. 数字时代传统文化经典再IP化的趋势特征与多元动力[J]. 民族艺术研究, 2024, 37(1): 102-109.
[Wang Linsheng. The trend characteristics and multiple dynamics of the re-IP process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classics in the digital era[J]. Ethnic Art Studies, 2024, 37(1): 102-109.]
[16]
陈凤娣. 文化IP赋能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路径思考[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5): 29-38.
[Cheng Fengdi. Reflection on the internal logic and path of cultural IP empower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J]. Fujian Tribune, 2022(5): 29-38.]
[17]
田美玲, 方世明, 寇圆圆. 基于文化IP解码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4, 43(1): 74-80.
[Tian Meiling, Fang Shiming, Kou Yuanyuan. Research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Yangtze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based on cultural IP decoding[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24, 43(1): 74-80.]
[18]
傅才武, 程玉梅. “文化长江” 超级IP的文化旅游建构逻辑: 基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视角[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8): 13-25.
[Fu Caiwu, Cheng Yumei. The construction logic of cultural tourism for “Cultural Yangtze River” super 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Yangtze River National Cultural Park as their theme[J]. Fujian Tribune, 2022(8): 13-25.]
[19]
李飞, 邹统钎. 论国家文化公园: 逻辑、源流、意蕴[J]. 旅游学刊, 2021, 36(1): 14-26.
[Li Fei, Zou Tongqian. National culture park: Logic, origins and implications[J]. Tourism Tribune, 2021, 36(1): 14-26.]
[20]
王聃, 郑杨. 媒体深度融合视角下中国文化IP建构逻辑与发展策略[J]. 中国出版, 2023(21): 26-31.
[Wang Dan, Zheng Yang. Construction logic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a cultural 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ep media convergence[J]. China Publishing Journal, 2023(21): 26-31.]
[21]
Glaser B. G, Strauss A.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M]. New Brunswick: Aldine Transaction, 1967.
[22]
吴必虎, 盈斌, 杨秋风. 中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红线管控、旅游发展与文化表征[J]. 中国生态旅游, 2022, 12(2): 208-219.
[Wu Bihu, Ying Bin, Yang Qiufeng. Constructing a natural protected area system in China: Red line management,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cultural representation[J]. Journal of Chinese Ecotourism, 2022, 12(2): 208-219.]
[23]
田美玲, 郝瑞君, 李子欣, 等. 居民参与国家公园体制建设意愿的影响机制: 以神农架国家公园为例[J]. 林业经济, 2021, 43(4): 30-44.
[Tian Meiling, Hao Ruijun, Li Zixin, et al. Influence system of the willingness of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park system: Taking Shennongjia National Park as an example[J]. Forestry Economics, 2021, 43(4): 30-44.]
[24]
张海育. 后现代主义视野下认知心理学发展取向[J].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32(2): 134-137.
[Zhang Haiyu.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in the vision of post modernism[J]. Journal of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0, 32(2): 134-137.]
[25]
刘冉, 张海燕. 论后现代主义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建构性特征[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13(S2): 17-20.
[Liu Ran, Zhang Haiyan. On the social constructive characteristics of postmodern psychological orientation[J].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11, 13(S2): 17-20.]
[26]
保继刚, 楚义芳. 旅游地理学[M]. 3版.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Bao Jigang, Chu Yifang. Tourist Geography[M]. 3rd ed.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2.]
[27]
迈克尔·英伍德. 海德格尔[M]. 刘华文译. 南京: 译林出版社, 2009.
[Michael I. Heidegger: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 Liu Huawen, trans trans. Nanjing: Yilin Press, 2009.]

致谢

感谢湖北文理学院旅游管理2231班全体同学在问卷调研工作中作出的贡献!感谢旅游地理和人文地理领域的5位专家(张弢、龙雨萍、王天天、康玲、蒋小荣)在确定指标权重工作中作出的贡献!

基金

湖北省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研究项目(HCYK2022Y49)
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20D087)
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文理学院鄂北区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2024JDA08)
PDF(1484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